刚果民主共和国
The Democratic Republic of Congo

继续更新中...
国家概况
代码 |
|
国旗 |
国旗启用于2006年2月20日,是一面三色旗。与1963至1971年间使用的国旗相似,只是旗底的蓝色变浅了,象征和平。左上角的星星代表了光明的未来。一道黄-红-黄的带子从左下角到右上角把旗帜划开。黄颜色代表丰富的资源,而红色代表了为国捐躯者的血。 |
国徽 |
|
地理 |
面积234. 5万平方公里。位于非洲中西部,赤道横贯其中北部,东接乌干达、卢旺达、布隆迪、坦桑尼亚,北连苏丹、中非共和国,西邻刚果,南界安哥拉、赞比亚。海岸线长37公里。地形分5个部分:中部刚果盆地区,东部南非高原大裂谷区,北部阿赞德高原区,西部下几内亚高原区,南部隆达-加丹加高原区。扎乌边界的马格丽塔山海拔5109米,为全国最高点。扎伊尔河(刚果河)全长4640公里,自东向西流贯全境,重要支流有乌班吉河、卢阿拉巴河等。东部边界自北向南有阿尔伯特湖、爱德华湖、基伍湖、坦噶尼喀湖(水深1435米,为世界第二深水湖)和姆韦鲁湖等。南纬5°以北属热带雨林气候,以南属热带草原气候。 |
首都 |
金沙萨(Kinshasa) |
面积 |
|
语言 |
官方语言为法语。主要的民族语言有林加拉语、基刚果语、契卢巴语和斯瓦希里语。 |
宗教 |
45%的居民信奉天主教,24%信奉基督教新教,17.55%信奉原始宗教,13%信奉金邦古教,其余信伊斯兰教。 |
人口 |
5480万(2004年),全国有254个部族,较大的部族有60多个,分属班图、苏丹、俾格米三大族系。属班图语系的各族约占总人口的84%,主要分布在南部、中部和东部,其中主要为刚果族、恩加拉族、卢巴族、蒙戈-恩库恩杜族、隆达族等。其余为属苏丹语系的阿赞德族,属尼洛特语系的阿卢尔族和俾格米人等。 |
历史 |
约从公元10世纪起,刚果河流域陆续形成一些王国,公元13世纪至14世纪是刚果王国的一部分。15世纪至16世纪卢巴、隆达、姆西里帝国在东南部地区先后建立。15世纪至18世纪葡、荷、英、法、比等国殖民者相继入侵。1878年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二世诱迫扎伊尔流域的部落 首领接受一系列奴役性条约。1884年至1885年英、法、德等15国在柏林会议上达成协议,将扎划为国王的“私人采地”,称“刚果自由国”。1908年成为比利时殖民地,改称“比属刚果”。1958年10月卢蒙巴建立刚果民族运动党,并提出立即独立的口号。1960年2月比利时被迫同意扎伊尔独立。同年6月24日成立以卢蒙巴为总理的第一届政府,30日宣告独立,定名为刚果共和国,简称刚果(利)。同年7月8日比利时出兵入侵,15日美国打着联合国旗号进入扎。9月14日陆军参谋长蒙博托发动军事政变,接管政府全部权力,1961年1月17日美国假手冲伯集团将卢蒙巴杀害。1964年7月冲伯任总理,8月改国名为刚果民主共和国 。1965年11月,国民军总司令蒙博 托发动政变,推翻卡萨武布总统,行使总统权力。1966年5月首都利奥波德维尔改名为金沙萨,同年6月30日,民主共和国改为刚果(金)。1971年10月27日改国名为扎伊尔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Zaire)。 1990年4月24日,蒙博托总统宣布成立第三共和国;取消人民革命运动的执政党地位,实行多党制。1997年5月16日反政府武装攻占金沙萨,蒙博托宣布放弃权力,并前往摩洛哥首都拉巴特,开始流亡生活。1997年5月17日,朗·卡比拉领导的刚果解放民主力量同盟的武装部队攻占首都金沙萨,宣布就任总统,并改国名为刚果民主共和国。1998年8月,刚果政府在遣返卢旺达军队一事上引发了一场武装冲突,并迅速演化为区域性战争,刚果再次陷入政治混乱、经济恶化和社会动荡之中。在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各方代表签定了卢萨卡和平协议和停火协议。2001年1月,卡比拉遇刺身亡,其子约瑟夫·卡比拉继承总统职位。约瑟夫·卡比拉上任后,执行和平外交政策,主张和平解决国内矛盾,刚果(金)局势趋于稳定。2006年1月,刚果(金)全民公决通过新宪法。 |
其他 |
|
2006年2月18日,刚果民主共和国启用新宪法,同时更换国旗。新国旗采用该国1966—1971年间国旗的样式,但将底色由深蓝色改为浅蓝色。

(1908-1960) ——> (1960-1963) ——> (1963-1966) ——> (1966-1971)

(1971-1997) ——> (1997-2006)
货币概况
主币名称 |
刚果法郎 |
标准符号 |
|
辅币名称 |
分 |
换算方式 |
1法郎=100分 |
纸币面值 |
|
铸币面值 |
|
铸币质地 |
|
其他补充 |
|
刚果法郎在比属刚果时期和刚果独立到1967年这段期间曾经发行过;1967年被扎伊尔替代;1997年后再度成为刚果民主共和国的流通货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