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巴尼亚共和国
The Republic of Albania

国家概况
代码 |
|
国旗 |
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7∶5。旗地为深红色,中央绘有一只黑色的双头鹰。阿尔巴尼亚号称“山鹰之国”,鹰被认为是民族英雄斯坎德培的象征。 |
国徽 |
为盾徽。黑色双头鹰镶在深红色的盾面上,寓意同国旗。 |
地理 |
位于东南欧巴尔干半岛西岸。北接塞尔维亚和黑山(南斯拉夫),东北与马其顿相连,东南邻希腊,西濒亚得里亚海和伊奥尼亚海,隔奥特朗托海峡与意大利相望。海岸线长472公里。山地和丘陵占全国面积的3/4,西部沿海为平原。属亚热带地中海型气候。 |
首都 |
地拉那(Tirana) |
面积 |
面积为2.87万平方公里。 |
语言 |
全国通用阿尔巴尼亚语。 |
宗教 |
信奉伊斯兰教(70%)、希腊东正教(20%)和罗马天主教(10%)。 |
人口 |
约313.4万。主要民族是阿尔巴尼亚族(98%),希腊族(1.8%),马其顿族(0.1%),其余有黑山、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族等(0.1%)。 |
历史 |
阿尔巴尼亚人是巴尔干半岛上的古老居民伊利亚人的后裔。公元9世纪以后,分别受到拜占庭帝国、保加利亚王国、塞尔维亚王国和威尼斯共和国的统治。1190年建立独立的封建制公国,1415年遭土耳其入侵,被土耳其统治近500年。到18世纪,在阿尔巴尼亚人聚居区周围逐渐形成了两个民族群体,并形成不同的书面语言,居住在什昆河南部的托斯卡人主要从事农业,由于地理和交通条件较好,所以经济文化较为发达。19世纪下半叶,阿尔巴尼亚的民族解放运动日渐高涨。1912年11月28日宣告独立。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被奥匈、意、法等国军队占领,1920年阿再次宣告独立。1924年成立资产阶级政府,1925年成立共和国,1928年改行君主制,索古为国王直至1939年4月意大利入侵。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先后被意、德法西斯占领(1943年德国法西斯侵入)。1944年11月29日,阿全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的反法西斯民族解放战争夺取政权,并解放全国。1946年1月11日,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1976年修改宪法,改称为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1991年4月通过宪法修正案,改国名为阿尔巴尼亚共和国。 |
其他 |
|
货币概况
主币名称 |
阿尔巴尼亚列克(Albanian Lek) |
标准符号 |
原符号:Af. 标准符号:ALL |
辅币名称 |
昆塔(Qindarka) |
换算方式 |
1列克=100昆塔 |
纸币面值 |
100,200,500,1000,5000列克 |
铸币面值 |
1,5,10,20,50列克 |
铸币质地 |
|
其他补充 |
|
阿尔巴尼亚货币历史
阿尔巴尼亚原使用的货币是法郎。1947年7月实行货币改革,将法郎改为现流通的新货币列克,代替了旧货币法郎,兑换比率为9列克兑换1法郎,对美元汇率为50列克等于1美元。1957年在比官方汇率升水200%的基础上建立了旅客汇率,与美元比率为15列克等于1美元。同时,还建立了卢布区非贸易牌价,该牌价为1美元等于7.55列克,这一牌价是依据1卢布兑换8.375列克的汇率算出的。1961年苏联提高卢布含金量后,阿尔巴尼亚列克对卢布的汇率改为100列克等于1.80卢布。1965年8月16日,阿尔巴尼亚实行货币改革,发行新币,新旧币兑换率为1:10。对卢布的汇率也相应改为100列克等于18卢布(或10O卢布等于555.55列克)。对美元基本汇率改为5列克等于1美元。对西方旅客汇率改为12.50列克等于1美元。1967年7 月1日,西方旅客汇率升水下降150%,对美元的汇率变为12.50列克等于1美元。同时,为支付非社会主义国家需要,建立了一个非贸易牌价,它比官方汇率升水100%,即10列克等于1美元。1971年12月18日美元贬值后,对美元基本汇率改为4.61列克等于1美元,旅客汇率改为11.50列克等于 1美元。卢布区非贸易牌价由7.55列克变为单位美元兑换6.89列克。而对西方货币的非贸易牌价从1美元等于10.00列克调整到1美元等于9.20列克。1973年2月12日美元再次贬值后,对美元汇率改为4.14列克等于1美元。1975年1月2日实际汇率修改为3.90列克等于1美元。6月1日旅客汇率同非贸易牌价合二为一,从此不再公布旅客汇率。1979年四季度,实际汇率调整为3.30列克等于1美元,非贸易牌价为7列克等于1美元。1976 年、1991年、1992年、1994年、1996年曾5次发行新版货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