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地利共和国
The Republic of Austria

继续更新中...
国家概况
代码 |
|
国旗 |
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3∶2。自上而下由红、白、红三个平行相等的横长方形相连而成,旗面正中是奥地利国徽图案。此旗的来历可追溯到奥匈帝国时期,据说当时的巴本堡公爵在与英王理查一世激战时,公爵的白色军衣几乎全被鲜血染红,只有佩剑处留下一道白痕。从此,公爵的军队采用红白红为战旗颜色。1786年约瑟夫国王二世把红白红旗作为全军战旗,1919年正式定为奥地利国旗。奥地利政府机构、部长、总统等官方代表和政府驻外机构均使用带国徽的国旗,一般场合不用带国徽的国旗。 |
国徽 |
为一只鹰。黑色的雄鹰头戴金冠,两爪分别握着金色的锤子和镰刀,胸前的盾面上为国旗图案,鹰爪上还套有被打断的锁链。鹰是奥地利的标志,璧形金冠象征市民,镰刀和锤子象征农工,锁链被打断象征奥地利人民获得自由、解放。 |
地理 |
位于中欧南部的内陆国。东邻斯洛伐克和匈牙利,南接斯洛文尼亚和意大利,西连瑞士和列支敦士登,北与德国和捷克接壤。山地占全国面积的70%。东阿尔卑斯山脉自西向东横贯全境,大格罗克纳山海拔3797米,为全国最高峰。东北部是维也纳盆地,北部和东南部为丘陵、高原。多瑙河流经东北部境内,长约350公里。有与德国和瑞士共有的博登湖及奥匈边界的新锡德尔湖。属海洋性向大陆性过渡的温带阔叶林气候, 年平均降水量约700毫米。 |
首都 |
维也纳 (Vienna) |
面积 |
面积为83858平方公里。 |
语言 |
官方语言德语,98%的人讲德语。 |
宗教 |
78%的居民信奉天主教。 |
人口 |
811万(2000年),绝大多数为奥地利人,其中外国人75.8万人,占9.3%。少数民族有斯洛文尼亚人、克罗地亚人和匈牙利人,约占人口的0.52%。 |
历史 |
公元前400年,克尔特人在此建立了诺里孔王国。公元前15年被罗马人占领。中世纪早期哥特人、巴伐利亚人、阿勒曼尼人入境居住,使这一地区日耳曼化和基督教化。公元996年,史书中第一次提及“奥地利”。12世纪中叶巴奔堡家族统治时期形成公国,成为独立国家。1276年被神圣罗马帝国侵占,1278年,开始了哈布斯堡王朝长达640年的统治。1699年获得对匈牙利的统治权。1804年弗朗茨二世采用奥地利皇帝称号,1806年被迫辞去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之称。1815年,维也纳会议后,成立了以奥为首的德意志邦联。1860─1866年向君主立宪制过渡。1866年在普奥战争中失败,被迫解散德意志邦联。翌年与匈牙利签订协议,成立二元制的奥匈帝国。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奥军战败,帝国随即瓦解。1918年11月12日奥地利宣布成立共和国。1938年3月被纳粹德国吞并。二次大战中作为德国的一部分参战。同盟国军队解放奥地利后,奥地利于1945年4月27日成立临时政府。同年7月,德国投降后,奥地利又被苏、美、英、法军占领,全境划分为4个占领区。1955年5月,4国与奥地利签署条约宣布尊重奥地利的主权和独立。1955年10月占领军全部撤走。同年10月26日奥国民议会通过永久中立法,宣布不参加任何军事同盟,不允许在其领土上设立外国军事基地。 |
其他 |
|
货币概况
主币名称 |
奥地利先令(Austrian Schilling) |
标准符号 |
原符号:Sch. 标准符号:ATS |
辅币名称 |
格罗申 |
换算方式 |
1先令=100格罗申(Groschen) |
纸币面值 |
5000、1000、500、100、50、20先令 |
铸币面值 |
1、2、5、10、50格罗申和1、5、10、20、25先令 |
铸币质地 |
|
其他补充 |
|
奥地利先令简介
奥地利先令是奥地利过去的货币单位,现通用欧元。 1918年奥匈帝国的解体伴随着急剧的通货膨胀。在历时四年的战争期间,奥匈盾的国内购买力丧失十六分之十五,国外币值也下降三分之二。自奥地利先令与匈牙利实行分治后,奥地利1919年创办一家中央银行,仅在本国国土流通的奥匈克朗上加盖“奥地利”的印戳。到了1922年,通货膨胀突破每月100%的速度,美元对奥地利克朗的比价竞超过1914年的14400倍。财政部长凯恩博克因此决定于1923年12月推出名为“先令”的新货币。有人对货币名称感到惊奇,凯恩博克解释说:“与一些人的想法相反,选择这个名称并不是要让人联想起英国的硬币。我们选用‘先令’一词,因为这是奥地利硬币或德国硬币从未用过的一个词。”先令硬币于1924年6月投人流通,纸币于1925年2月发行。1先令兑换1万克朗。 奥地利先令先令当时又名“阿尔卑斯元”。德奥合并后,先令于1938年4月被德国马克所取代。1945年12月,盟军在一周内又恢复了先令,基础汇率为10先令换1美元。面对通货膨胀的压力,“货币保护”法令于1947年强行把战争期间存入的、名义价值在150先令以上的存款一律按三分之一计算。许多储户因此破产。 奥地利于1948年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953年,在26先令换1美元的汇率基础上,奥地利保证先令的可兑换。 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奥地利货币当局另辟路径,决定先令与一篮子货币(包括德国马克、法国法郎、比利时法郎、荷兰盾、丹麦克朗、挪威克朗和瑞典克朗)相联系。到了1973年,先令单方面与欧洲货币蛇行浮动挂靠。三年后,德国马克被选为唯一的挂靠货币。这种情形一直到奥地利于1995年1月加入欧洲货币体系汇兑机制时为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