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共和国
The Republic of Lithuania

继续更新中...
国家概况
代码 |
|
国旗 |
呈横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2∶1。由三个平行的横长条组成,自上而下分别为黄、绿、红三色。立陶宛于1918年宣布独立,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采用黄、绿、红三色旗作为国旗。1940年成为原苏联的一个加盟共和国,采用左上角有黄色五角星及镰刀、铁锤图案,下部有白色窄条和绿色宽条的红旗作为国旗。1990年宣布独立,采用上述三色旗为国旗。 |
国徽 |
为盾徽。红色盾面上一位身着银装的骑士跨在一匹白色的骏马上,右手挥一把银剑,左手持蓝地镶金黄双十字的盾牌。 |
地理 |
国境线总长为1846公里,其中陆上边界1747公里,海岸线长99公里。位于波罗的海东岸,北界拉脱维亚,东南邻白俄罗斯,西南是俄罗斯加里宁格勒州和波兰。地势平坦,东部和西部丘陵起伏,平均海拔200米左右,为灰化土壤。主要河流有涅曼河(内穆纳斯河),境内多湖泊。属海洋性向大陆性过渡的气候。1月平均气温-5℃,7月平均气温17℃。 |
首都 |
维尔纽斯(Vilnius) |
面积 |
面积为6.53万平方公里。 |
语言 |
主要语言为立陶宛语和俄语,立陶宛语为官方语言。 |
宗教 |
主要宗教为天主教东正教,其次是基督教新教、犹太教等。 |
人口 |
348.23万(2002年)。民族有立陶宛族(81.8%)、俄罗斯族(8.1%)、波兰族(6.9%)、白俄罗斯族(1.4%),还有少量的乌克兰族(1%)、犹太族(0.1%)、拉脱维亚族和鞑靼族等。南部人口密度较高,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半数以上。 |
历史 |
公元5—6世纪出现阶级社会。12世纪起受到日耳曼封建主的侵略。1240年成立统一的立陶宛大公国。13世纪形成立陶宛民族。14—15世纪,立陶宛大公国的领土大部在西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1558—1583年,立陶宛参加了反俄国的立窝尼亚战争。1569年根据卢布林条约,波兰和立陶宛合并成立了波兰立陶宛王国。1795—1815年整个立陶宛(除克莱佩达边区外)并入俄国。立陶宛人民参加了1830年至1831年和1863年至1864年的波兰起义。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立被德国占领。1918年2月16日,立陶宛宣布独立,成立资产阶级共和国。1918年12月至1919年1月立陶宛大部分领土建立了苏维埃政权。1919年2月立陶宛和白俄罗斯联合组成立陶宛-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同年8月成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并宣布独立。1926年9月28日,苏联政府同立陶宛缔结互不侵犯条约。同年12月,法西斯分子发动政变得逞。根据1939年8月23日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秘密议定书,立陶宛被划归苏联版图,随后苏军进入立陶宛,苏德战争爆发后,立陶宛被德国占领。1944年,苏联军队再度占领立陶宛,并成立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加入苏联。1990年3月11日,立陶宛脱离苏联独立。1991年9月6日,苏联最高权力机关──国务委员会正式承认立陶宛的独立。同年9月17日,立陶宛加入联合国。2001年5月正式加入世贸组织。 |
其他 |
|

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货币概况
主币名称 |
立特(立陶宛语:Litas) |
标准符号 |
|
辅币名称 |
立分 本站简称为:分 |
换算方式 |
|
纸币面值 |
|
铸币面值 |
|
铸币质地 |
|
其他补充 |
立特的面值有500、200、100、50、20、10、5、2和1,立分的面值有50、20、10、5、2和1。 根据安排,立特将在2010年1月1日被欧元取代。 |
立陶宛1991版纸币“TALONAS”这个单位,很多人翻译为塔罗那,或者塔龙。本站统一翻译为:塔龙那。 立陶宛1993版纸币“TALONU”这个单位,很多人翻译为塔龙,又或特鲁。本站统一翻译为:塔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