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干达共和国
The Republic of Uganda

继续更新中...
国家概况
代码 |
|
国旗 |
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3∶2。自上而下由黑、黄、红三色相间的六道平行相等的宽条组成,旗面中央有一白色圆地,其中为一只乌干达国鸟——皇冠鹤。黑色代表乌干达人民,象征黑人;黄颜色象征阳光;红色象征自由,三色组合的含义为阳光照耀下乌干达人民获得独立自由。在重要场合或正式升旗仪式上,使用带国鸟图案的国旗;一般场合则用无国鸟图案的黑、黄、红的色条旗。 |
国徽 |
中心图案为盾徽。盾面上部为蓝、白相间的波纹,象征该国的水域,乌干达素有“东非高原水乡”之称;中间是光芒四射的太阳,表示该国处于赤道地带;下部的非洲鼓象征乌干达的传统文化,也代表该国具有悠久的历史。盾徽下方的绿色高地表示乌干达的地理位置,它位于东非高原的西北部;高地上有棉桃和咖啡等图案,代表该国的经济作物;蓝、白相间的波纹象征尼罗河和维多利亚湖。盾徽背后为两支长矛,两侧是羚羊和皇冠鹤,底端的绶带上用英文写着“为了上帝和我的祖国”。 |
地理 |
位于非洲东部,东邻肯尼亚,南与坦桑尼亚和卢旺达交界,西与刚果民主共和国接壤,北与苏丹毗连。境内多为海拔1200米左右的高原,多湖,有“高原水乡”之称。东非大裂谷的西支纵贯西部,谷底河湖众多。裂谷带与东部山地之间为宽阔的浅盆地,多沼泽。东部边界有埃尔贡山,海拔4321米;西南部与刚果(金)接壤处有鲁文佐里山脉,玛格丽塔峰海拔5109米,是全国最高峰,非洲第三高峰。境内多河湖沼泽,其面积约占全国面积的17.8%。维多利亚尼罗河与艾伯特尼罗河水量丰沛,沿河多险滩瀑布。维多利亚湖是世界第二、非洲最大的淡水湖(面积约6.7万平方公里),有42.8%在乌境内。其他还有艾伯特湖、爱德华湖、基奥加湖、乔治湖等等。有塞塞群岛等10多个岛屿。大部地区属热带草原气候,从埃尔贡山到维多利亚湖沿岸,有热带森林气候的特点。 |
首都 |
坎帕拉 (Kampala) |
面积 |
领土面积为24.1万平方公里。 |
语言 |
乌干达的官方语言为英语,通用斯瓦希里语、卢干达语等地方语言。 |
宗教 |
居民主要信奉天主教、基督教新教和伊斯兰教。 |
人口 |
2721万(2005年统计)。乌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全国约有40个民族,按语言划分,全国有班图人、尼罗人、尼罗—闪米特人和苏丹人四大族群,每个族群由若干民族组成,其中班图族群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三分之二。 |
历史 |
史称布干达。公元1000年,地处乌南部的布干达地区就建立了王国。19世纪中叶,随着阿拉伯商人和英国、德国殖民主义者的相继进入,布干达王国内爆发了基督教新教、天主教和伊斯兰教间的连年战争,王国迅速衰落。1890年,英、德签订了瓜分东非的协议,布干达被划为英国的势力范围。1894年6月,英宣布布干达为其“保护国”。1896年,英将“保护国”范围扩展到乌干达全境,并于1907年在乌设总督。1962年10月9日,乌干达宣布独立,保留布干达等4个自治王国,成立乌干达联邦,仍留在英联邦内。1963年10月,乌修改宪法,取消英派驻乌的总督。1967年9月,乌废除封建王国和联邦制,建立乌干达共和国。 |
其他 |
|
货币概况
主币名称 |
乌干达先令(Uganda Shilling) |
标准符号 |
UGX |
辅币名称 |
分 |
换算方式 |
1UGS=100 cents(分) |
纸币面值 |
5、10、20、50、100、200、500、 1000先令 |
铸币面值 |
1、2、5先令和5、10、20、50分 |
铸币质地 |
|
其他补充 |
|
乌干达货币历史
乌干达先令由乌于达银行(中央银行)发行,1乌干达先令等于100分(Cents),乌干达原为英国“保护国”,与肯尼亚、但桑尼亚共同使用由东非货币局发行的货币——东非先令,官方汇率为1英镑兑20东非先令,1美元兑7.14286东非先令。 1962年10月9日,乌干达宣布独立。1966年8月15日首次发行乌干达先令,以1:1的比率取代东非先令。官方汇率为1美元兑7.14286乌干达先令。1967年11月18日,英镑贬值,乌干达维持其货币的含金量,即对英镑升值16.67%,官方汇率改为1英镑兑17.1428乌于达先令。 1971年10月11日,乌于达先令与英镑脱钩,改为钉住美元,恢复1美元兑7.14286乌干达先令的官方汇率。1971年12月22日,随着美元的贬值,乌于达先令的含金量减少7.89%,对美元官方汇率维持原状。1973年2月美元再次贬值,17日堪培拉宣布以减少含金量的形式使乌于达先令贬值 10%,但仍然维持1美元兑7.14286乌干达先令的官方汇率。 1973年3月13日,乌于达暂定有效汇率为1美元兑7乌于达先令;7月2日,乌干达先令含金量增加3.52%,由此使乌干达先令对美元升值,乌于达规定官方汇率为1美元兑6.9乌干达先令。 1974年1月14日,乌于达协同肯尼亚、但桑尼亚共同使先令的含金量降低3.4%。恢复1美元兑7.14286乌于达先令的官方汇率。 1975年10月27日,乌干达中断与美元的联系,改与特别提款权挂钩,制订有效汇率为1特别提款权兑9.66乌于达先令,实际上使货币贬值。 1977年7月,东非经济共同体解散,乌干达、但桑尼亚和肯尼亚组成的东非货币区随之取消。1981年6月8日,乌干达先令与特别提款权脱钩,贬值 89%,1美元兑78乌于达先令。1982年8月23日,乌干达先令形成二级市场。管理下的浮动汇率运用于出口收入、特殊进口及外债支付等方面。新的官方自由市场汇率以中央银行每周公布的牌价为基础,适用于其它所有交易。 1985年,乌干达先令多次贬值,到年底时,1美元兑1401.4乌于达先令。1986年5月28日,乌干达实行双重汇率体系,官方汇率为1美元兑 1400乌干达先令,用于重要的进口和外债支付。市场汇率为1美元兑5000乌于达先令,适用于其它所有交易。1986年8月23日,乌干达废除双重汇率制,官方汇率为1美元兑1400乌于达先令。 1987年5月15日,乌于达发行新先令,以1:100的比例收回旧先令。新的官方汇率为1美元兑60乌干达先令(即6000旧乌干达先令),使货币贬值76.6%。1988年7月1日,乌干达先令再次贬值60%,1美元兑150乌于达先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