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王国
The Kingdom of Thailand

继续更新中...
国家概况
简称泰国(Thailand,Thai),1949年5月11日以前,泰国的名称是暹罗
代码 |
TH |
国旗 |
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3∶2。由红、白、蓝三色的五个横长方形平行排列构成。上下方为红色,蓝色居中,蓝色上下方为白色。蓝色宽度相等于两个红色或两个白色长方形的宽度。红色代表民族和象征各族人民的力量与献身精神;泰国以佛教为国教,白色代表宗教,象征宗教的纯洁;泰国是君主立宪政体国家,国王是至高无上的,蓝色代表王室,蓝色居中象征王室在各族人民和纯洁的宗教之中。 |
国徽 |
泰国国徽是一个极富宗教神秘色彩的图腾图案。深红色的大鹏是泰国民间传说中鹰身人面的神灵。 |
地理 |
位于中南半岛中南部。与柬埔寨、老挝、缅甸接壤,东南临泰国湾(太平洋),西南濒安达曼海(印度洋)。热带季风气候。全年分为热、雨、凉三季。年均气温24~30℃。 |
首都 |
曼谷 Bangkok |
面积 |
513,115平方公里(世界第50名) |
语言 |
泰语是泰国的官方语言,属壮侗语系侗台语族。泰语是一种分析型语言,不同的声调有区分词汇和语法的作用。 |
宗教 |
佛教为国教,其信徒占95%,其次伊斯兰教占3.8%,基督教占0.5%,其他0.7%。泰国南部的陶公府、北大年泰国府和惹拉府以回教徒为主。另外亦有信奉基督教和印度教的信徒。 |
人口 |
65,444,371(世界第19名) 人口密度:127/km2(世界第59名) 全国共有30多个民族。泰族为主要民族,占人口总数的40%,其余为老挝族,华族,马来族,高棉族,和苗、瑶、桂、汶、克伦、掸、塞芒、沙盖等山地民族。泰语为国语。94%的居民信仰佛教,马来族信奉伊斯兰教,还有少数信奉基督教、天主教、印度教和锡克教。 |
历史 |
1238年开始形成较为统一的国家。先后经历了素可泰王朝、大城王朝、吞武里王朝和曼谷王朝。原名暹罗,1652年(顺治九年)暹罗派遣使节到清朝进行朝贡,开始了两国的交往。1767年,缅甸军队入侵暹罗,攻破了暹罗的国都大城。大城王朝的达府太守披耶.达信组织暹罗人民击退了入侵的缅军,重新统一了暹罗,被拥立为王。1768年,达信派遣使节到清朝,请求清廷封他为暹罗国王,但清政府认为他是乘机篡位,予以拒绝。 然而,达信继续向清政府表示友好,清政府终于在1777年承认了达信建立的王朝,准许暹罗使节到清廷朝贡。在1823年(道光三年),清政府向暹罗国王拉玛二世赠送了“永奠海邦”的匾额。16世纪(应为19世纪?),葡萄牙、荷兰、英国、法国等殖民主义者先后入侵。1855年,英国代表、香港总督鲍林强迫暹罗签订了《英暹通商条约》、(《鲍林条约》),此后法美德意等国也纷纷效法英国,强迫暹罗签订了类似的条约。暹罗沦为了西方殖民国家的半殖民地,1896年英法签订条约,规定暹罗为英属缅甸和法属印度支那间的缓冲国,与清朝的宗蕃关系也渐告结束19世纪末,拉玛四世王开始实行对外开放。五世王借鉴西方经验进行社会改革。1932年6月,拉玛七世王时期,民党发动政变,改君主专制为君主立宪。1939年更名泰国,后经几次更改,1949年正式定名泰国。 |
其他 |
国家元首:国王普密蓬·阿杜德(BHUMIBOL ADULYADEJ),拉玛九世王。1946年6月9日即位,1950年5月5日加冕。 泰王国宪法规定:泰王国是以国王为国家元首的民主体制国家。 重要节日:宋干节(公历四月十三日至十五日);水灯节(泰历十二月十五日);国庆日(国王诞辰日,公历十二月五日)。 国花:睡莲 国树:桂花 学名 Osmanthus fragrans 国宝:象 国鸟:火背鹇 |
货币概况
泰铢 บาท
主币名称 |
泰铢 baht |
标准符号 |
符号:฿,ISO 4217码:THB |
辅币名称 |
萨当 สตางค satang |
换算方式 |
1泰铢=100萨当 |
纸币面值 |
5、10、20、50、100、500铢 |
铸币面值 |
5、10、 25、50萨当、1、5铢 |
铸币质地 |
泰国硬币大部分由镍合金而制成,面值有有1、5、10铢铸币。正面印有“普密蓬。阿杜德”头像。边齿大多为直齿。不同年份铸造的材质可能有差异,形状却大多为圆形。以金币最为珍贵,大多具有历史纪念意义! |
其他补充 |
泰铢有 5、10、20、50、60、100、500铢及50萨当等面额,还有5、10、25、50萨当及1、5、10铢铸币。目前流通的有5、10、20、50、100及500铢等六种面额的纸币和5、10、 25、50萨当及1、5铢六种铸币。泰铢官价为2.17~2.18铢等于1美元。 |
泰铢发行历史
1897年以前,一铢相等于8fuang,一fuang又相等于8att。现时的十进制(即1铢等于100撒丹),是由拉玛五世订定。但1940年代以前的名称为tical,后来才改称baht(铢)。原本铢是重量单位,相当于15克,由于一tical相当于15克的银,后来索性使用铢为名称。 1902年11月27日,铢不再与纯银挂钩,因为银价相对于金本位的货币大幅贬值。当年9月19日,泰国发行首批纸币,面值5、10、20、100及1000tical。 1946年5月规定官方汇率为:9.9 5铢等于1美元,40铢等于1英镑。1947年3月,泰政府承认了自由市场汇率,并对进出口贸易结算采用差别汇率,由9.95到23.60 铢等于1美元。 1949年9月18日英镑贬值,9月26日泰铢随同贬值30.5%,对美元官价贬为12.50铢等于1美元,自由市场汇率为23. 54铢等于1美元。 1955年3月,泰铢再次贬值。1963年公布泰铢含金量为 0.0427245克,官方汇率为1美元等于20.80铢,同时停上实行浮动汇率。 自1971年起,随着美元停止自由兑换及贬值,泰铣也不断贬值。 1973年2月12日美元再次贬值后,泰政府于1973年2月14日宣布依然同美元官方汇率挂钩,即随美元贬值10%。 1973年4月10日,公布泰铢含金量降为 0.0354164克,7月15日再次宣布泰铢含金量升至0.0368311克,官方汇率改为1美元等于20铢。 1978年3月8日,政府宣布泰铢同美元脱钩,改与一揽于货币挂钩,外汇平准基金会每人宣布泰铢对美元的买入及卖出价,并对商业银行的外汇买卖价格作出限制。1984年11月5日,泰铢贬值14.8%,官方汇率为1美元兑27.15铢,之后泰铢有所升值, 1990年年底价为1美元兑25.290铢。 由二战后直至1980年,泰铢与美元挂钩,汇率固定在一美元兑20铢。由于美国持续呈强,泰国于1985年将泰铢贬值至25铢,直至1997年7月2日,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为止。 1998年1月,泰铢改行浮动汇率,即时贬值一半,兑美元跌至56铢。其后回升至一美元兑40铢。 2006年底至2007年初,受泰国出口业飞速发展带动,泰币经历了一段“疯涨”的历程,兑美元汇率由原先一兑39变成一兑34(2007年4月),这使得旅游业经受波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