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 100元 1999.
商品概况:
目录编号 |
P-189 |
标准尺寸 |
155×74 |
正面图案 |
英国物理学家欧内斯特·卢瑟福 Ernest Rutherford 1871-1937,左边背景是他在1908年获得的诺贝尔化学奖的奖章 |
背面图案 |
新西兰的金丝雀 mohua,红榉树 Red beech,左下角是南岛地衣飞蛾 South Island lichen moth,艾格林顿山谷 Eglinton Valley |
补充 |
首发日期:1999年7月26日 |
详细信息(仅供参考):
图片暂无
欧内斯特·卢瑟福
卢瑟福1871年8月30日生于新西兰纳尔逊附近的泉林村。父亲是农民和工匠,母亲是乡村教师。他在小学就对科学实验产生了兴趣。由于成绩优秀,学习期间曾获一系列奖学金。1894年从坎特布雷学院毕业时,以该校空前的数学和物理双第一名的成绩获硕士学位,还因无线电实验研究方面有成绩获理学学士学位。毕业后,留校工作一年。1895年考取大英博览会奖学金,进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学习。开始时是以研究无线电为主,用自己的发射器和检波器实现了3.2 km的收发距离。意大利人马可尼后来的成就中包括了对卢瑟福检波器的改进,但卢瑟福不计较个人名利,未与马可尼争无线电发明的优先权,还在1932年5月3日向马可尼颁发奖章时赞扬了马可尼的功绩。
1896年春末,卢瑟福接受卡文迪许实验室主任J.J.汤姆生的建议,把研究方向转到放射性上。1897年卢瑟福发现,铀射线由两种成分组成,一种是易被吸收的射线,他称之为α射线;另一种是穿透性强的射线,他称之为β射线。同时他还根据实验预言,可能存在一种穿透能力更强的射线,这就是后来发现的并由他命名的γ射线。
卢瑟福1898年在卡文迪许实验室研究生毕业后,由J.J.汤姆生推荐,到加拿大的麦吉尔大学任物理学教授。除教学之外,他继续研究放射性。与来自英国的青年化学家F.索迪合作,于1902年首先发现了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提出放射性是元素自发衰变现象,指出放射性和光谱实验表明,原子有一个很复杂的结构。1903年5月,他和索迪根据α射线和β射线在电场和磁场中的偏转度,辨别出它们分别由带正、负电的粒子构成。指出放射性元素的原子衰变时释放荷电粒子而变成性质不同的新元素,列出了早期的镭、钍、铀的衰变图谱,确认α射线的能量占放射性元素辐射能量的99%以上,为他们后来以α射线作为研究原子结构的炮弹提供了根据。1905年他应用放射性元素的含量及其半衰期,计算出太阳的寿命约为50亿年,开创了用放射性元素半衰期计算矿石、古物和天体年纪的先河。
卢瑟福在放射性研究上取得的一系列重大成果,使他扬名于世。1907年他谢绝了一些著名大学的高薪聘请,而出任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物理学教授,因为该校有设备先进的实验室和优越的科研条件。卢瑟福对α、β、γ射线作了大量的研究。1908年,他测算出β射线的电荷。1913年,他提出α粒子的带电量为2e,原子量为3.84,认为α粒子失去电荷后应变成氦原子。1913~1914年,他与人合作,测定γ射线的性质和波长,确认γ射线是一种比X射线频率更高的电磁辐射。
卢瑟福早就有用α射线探索原子结构的想法。1903年他就发现α射线的能量比β和γ射线大99倍左右,1906年他又发现α射线通过云母片时,出现了偏转2°的小角度散射现象。1908年6月,盖革发现α射线的散射角与靶材料的原子量成正比.同年10月,布拉格写信给卢瑟福,告诉他用α粒子轰击原子时发生α粒子急转弯的现象。这些现象促使他和盖革决定用重金属靶进行散射实验.1909年3月,卢瑟福向正在实验的马斯登提出“看一看你是否能够得到从金属表面直接反射α粒子的效应?”结果,马斯登发现了等于和大于90°的大角度散射现象。卢瑟福以特有的洞察力和直觉,抓住这个反常现象,从原子内存在强电场的思想出发,1911年构思出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1912年,盖革和马斯登用实验证实了带正电的原子核的存在.1913年莫塞莱用元素特征谱线与原子序数的关系证实了核外电子环的存在。
1918年,卢瑟福继J.J.汤姆生之后,担任卡文迪许实验室领导,将卡文迪许实验室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将物质微观结构的研究推向崭新的阶段,同时也培养出了许多青年科学家。
卢瑟福是20世纪初最伟大的实验物理学家,他1908年获诺贝尔化学奖。一生发表论文约215篇,著作6种,培养了1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1937年10月19日患肠阻塞并发症逝世,葬于伦敦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牛顿墓旁。
在诺贝尔奖史上,卢瑟福由于研究放射性物质及对原子科学的贡献而荣获1908年诺贝尔奖,被誉为“微观宇宙之王”。卢瑟福不仅在科学研究上取得了划时代的成就,而且在造就大量人才方面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他的培养和指导下,他的学生和助手有十多位获得诺贝尔奖,创下了个人培养诺贝尔奖科学家人数最多的“世界纪录”。
他的学生卡皮查曾指出:“卢瑟福不仅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而且是一个伟大的教师。我能记起除去卢瑟福之外,没有一个当代科学家在他的实验室培养出这样多卓越的物理学家。科学史告诉我们,一个卓越的科学家不一定是一个伟人,但一个伟大的教师必须是一个伟人。”的确,卢瑟福作为一个有伟大科学家和伟大教师光辉形象的人,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国的大量优秀青年科学家到他的周围。在他的实验室里,犹如一个和睦的国际性大家庭,为了共同的目标——科学发现,齐心协力,世界一流的研究成果泉涌般地展示在各国科学家面前。他在曼彻斯特和剑桥的实验室,被公认为培养优秀青年科学家的“苗圃”和世界物理学家的圣地——“麦加”。

诺贝尔化学奖
诺贝尔奖(Nobel prize winnersin chemistry)是以瑞典著名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1833-1896) 的部分遗产作为基金创立的5项奖金之一。诺贝尔奖包括金质奖章、证书和奖金支票。
诺贝尔生于瑞典的斯德哥尔摩。他一生致力于炸药的研究,在硝化甘油的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他不仅从事理论研究,而且进行工业实践。他一生共获得技术发明专利355项,并在欧美等五大洲20个国家开设了约100家公司和工厂,积累了巨额财富。
1896年12月10日,诺贝尔在意大利逝世。逝世的前一年,他留下了遗嘱。在遗嘱中他提出,将部分遗产(920万美元)作为基金,以其利息分设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文学及和平5种奖金,授予世界各国在这些领域对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学者。
据此,1900年6月瑞典政府批准设置了诺贝尔基金会,并于次年诺贝尔逝世5周年纪念日,即1901年12月10日首次颁发诺贝尔奖。自此以后,除因战时中断外,每年的这一天分别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和挪威首都奥斯陆举行隆重授奖仪式。
1968年瑞典中央银行于建行300周年之际,提供资金增设诺贝尔经济奖(全称为“瑞典中央银行纪念阿尔弗雷德·伯恩德·诺贝尔经济科学奖金”,亦称“纪念诺贝尔经济学奖”),并于1969年开始与其他5项奖同时颁发。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评选原则是授予在经济科学研究领域作出有重大价值贡献的人,并优先奖励那些早期作出重大贡献者。
1990年诺贝尔的一位重侄孙克劳斯·诺贝尔又提出增设诺贝尔地球奖,授予杰出的环境成就获得者。该奖于1991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之际首次颁发。
诺贝尔奖的奖金数视基金会的收入而定,其范围约从11000英镑(31000美元)到30000英镑(72000美元)。奖金的面值,由于通货膨胀,逐年有所提高,最初约为3万多美元,60年代为7.5万美元,80年代达22万多美元。金质奖章约重半镑,内含黄金23K,奖章直径约为6.5厘米,正面是诺贝尔的浮雕像。不同奖项、奖章的背面饰物不同。每份获奖证书的设计也各具风采。颁奖仪式隆重而简朴,每年出席的人数限于1500人至1800人之间,其中男士要穿燕尾服或民族服装,女士要穿严肃的夜礼服,仪式中的所用白花和黄花必须从圣莫雷空运来,这意味着对知识的尊重。
根据诺贝尔遗嘱,在评选的整个过程中,获奖人不受任何国籍、民族、意识形态和宗教的影响,评选的唯一标准是成就的大小。
遵照诺贝尔遗嘱,物理奖和化学奖由瑞典皇家科学院评定,生理或医学奖由瑞典皇家卡罗林医学院评定,文学奖由瑞典文学院评定,和平奖由挪威议会选出。经济奖委托瑞典皇家科学院评定。每个授奖单位设有一个由5人组成的诺贝尔委员会负责评选工作,该委员会三年一届。其评选过程为:
——每年9月至次年1月31日,接受各项诺贝尔奖推荐的候选人。通常每年推荐的候选人有1000— 2000人。
——具有推荐候选人资格的有:先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诺贝尔奖评委会委员、特别指定的大学教授、诺贝尔奖评委会特邀教授、作家协会主席(文学奖)、国际性会议和组织(和平奖)。
——不得毛遂自荐。
——瑞典政府和挪威政府无权干涉诺贝尔奖的评选工作,不能表示支持或反对被推荐的候选人。
——2月1日起,各项诺贝尔奖评委会对推荐的候选人进行筛选、审定,工作情况严加保密。
——10月中旬,公布各项诺贝尔奖获得者名单。
——12月10日是诺贝尔逝世纪念日,这天在斯德哥尔摩和奥斯陆分别隆重举行诺贝尔奖颁发仪式,瑞典国王出席并授奖。

新西兰黄头金丝雀 mohua
mohua有时又叫作灌木金丝雀,是一只矮小的五颜六色的鸟。生活在南海岛的灌木丛中,它更喜欢在山毛榉森林中生活。
相关商品:
新西兰 50元 19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