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邮票 台6 大清台湾第二次独虎邮票(盖销)3全(剪片)

中日甲午战争后,清廷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将台湾和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在台湾引起了轩然大波。台湾士绅民众希望朝廷收回成命,并要求凑钱赎回台湾,但清廷不接受台湾方面的陈情。1895年5月,日军入侵台湾,进行强行“接收”。台湾民众在指靠清廷无望的情况下,由丘逢甲率领成立“台湾民主国”,并于5月2日将大印和蓝地黄虎的“虎旗”国旗送到台湾巡抚唐景崧手中。(“虎旗”是相对大清皇朝的“龙旗”,表达不敢僭用清廷之象征)5月25日举行开国典礼,唐景崧被推为“总统”、刘永福为大将军、丘逢甲为义勇军统领,建年号“永清”,以台北为首都。
但随着基隆、台北等陷落,唐景崧逃往大陆。6月下旬,余众在台南拥立大将军刘永福为第二任“总统”,以台南为首都,继续领导抗日斗争。为了筹措经费,刘永福等以“台湾民主国”名义先后发行钞票、抗日公债等,并在台南安平海关税务司麦嘉林(英国人)的建议下,在海关开设邮政局,发行邮票,同时让麦嘉林兼理邮政业务。于是在6月份就发行了以溪流虎啸为图案并与蓝地黄虎的“虎旗”相结合的“独虎图”邮票。自此“独虎图”邮票不仅成了这段历史的见证,而且成为邮坛珍品。
“独虎图”邮票面值有30钱、50钱、100钱3种,其中30钱为蓝色、50钱为红色、100钱有紫色和藏青两种刷色。据资料记载共分为4种版别,各版图案与图幅相同,齿孔不同,刷色稍微有差异,并以此先后区分为三套邮票,统称“独虎票”(图1)。其中第一套邮票并非印刷而成,而是先刻印章后,盖在白纸上,再加以裁减,作为邮资的证明,堪称因陋就简。
10月下旬,日军占领台南,刘永福及余部撤往大陆,台湾民主国只存活184天便告完结。“独虎图”邮票也只使用了不到5个月时间。目前,所见到的盖有“台湾民主国”邮戳的实寄封大多为当时台湾海关的外国人所寄。因为在台湾抗日期间,台湾海峡被日军封锁,只有外国轮船才能通行,并以此传递邮件。因此,许多邮票上的盖印是“Formosa”。
目前,这种盖有“Formosa”戳记的“独虎图”邮票实寄封已是难得一见的珍品(图2)。普通的“独虎图”成套新票,最近几年在大陆和港澳台邮品拍卖会上经常出现,一般成交价都超过1500美元;“独虎票”旧票的行情也从五年前的800元左右一枚上涨到近2000元一枚,成套的则更贵。 |